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专题12 非连续文本阅读  > 专题08 非连续文本阅读(含答案) 2024年中考语文【热点·重点·难点】专练(上海专用)

专题08 非连续文本阅读(含答案) 2024年中考语文【热点·重点·难点】专练(上海专用)

资源简介

专题08 非连续文本阅读(原卷版)【题型解读】考点 题型 命题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意转述的辨析、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、对材料内容的印证辨析等。简答题主要考查内容概括、信息印证、原因探究、图表解读、材料比较、口语交际等。 (1)考查形式灵活多样。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,其话题鲜活,信息量大,概括性强,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,题目设置机动灵便。(2)具有较强的探究性。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,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,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,快速梳理、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,并整合语言,简洁、准确地表达。(3)注重个性阅读体验。考生阅读材料时,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,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,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,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。【解题技巧】1.仔细审读题干,确定答题范围,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。2.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,提取有效信息,分点归纳作答。3.对于选择题,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,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,注意有无偷换概念、以偏概全、混淆时态、答非所问、无中生有、强加因果等问题。(2024·辽宁沈阳·模拟预测)阅读下面选文,完成下面小题。【材料一】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,认知一年中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,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,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,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。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,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,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,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,中气在21日,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,中气在23日,两者前后不差1—2日。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“黄经零度”即春分点。从这里出发,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,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,清明、谷雨、立夏等等。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,此为一回归年,合360度,因此分为24个节气。(如图所示)【材料二】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,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大约始于周朝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还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,唯有清明。清明的时间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位置为清明,《岁时百问》对清明有着生动的解释,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在冬至后第108天,有很深的含义,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,108是代表完满、吉祥、久远、高深的大数,清明的得名,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,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,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,也是清新的阳气。【材料三】清明时节,北方早作和江南早、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,人们纷纷挽起袖子,卷起裤管,下田抢晴播种早播。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,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。但在清明前后,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,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℃,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,所以水稻播种、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。在西北高原,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,抵抗力弱,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。(选自“百度百科”)【材料四】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。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。清明原本为我国古代农业气象用词。在古代,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承载着寒食、扫墓与踏青的功能,随着时间流逝,清明与寒食节合为一天,才有了清明时节踏青、扫墓并纪念先祖的习俗。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,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、踏青,还有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、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,以锻炼身体。清明也是成都都江堰的放水节祭祀大典,以祭拜李冰父子。因此,这个节日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。清明节扫墓,抒发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是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,习俗由来已久。其实,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。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,到唐朝才开始盛行,并相传至今。按照习俗,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将墓园打扫干净。其次是祭祀,一是寄托哀思,二是与先人相感,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。此外,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、蛋糕、夹心饼、清明粽、清明粿、馍糍、清明粑、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。(选自“共产党员网”)1.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()A.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,所以是以全国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。B.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,也是中国传统节日,同时具备两者的还有端午。C.清明虽已进入春耕阶段,但由于时有冷空气侵袭,也要预防降温可能造成的危害。D.清明是礼敬祖先的日子,所以清明之际扫墓的习俗从秦以前就有,到唐朝开始盛行。2.阅读【材料四】,根据材料填写表格。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, 路上行人欲断魂。 梨花风起正清明, 游子寻春半出城。 蹴鞠屡过飞鸟上, 秋千竞出垂杨里。民俗活动 A B C3.如果给选文材料加上一个结尾,要求:既能总结全文,同时又能与材料的语言基调保持一致,请仿照示例,围绕清明,至少写出三组句子。示例:二十四节气,是中国独有的浪漫,也是古人智慧的传承;……(2024·辽宁·模拟预测)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。【材料一】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,它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、游艺、保健等民间活动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,但核心主题一样,即驱瘟、除恶、消灾、祛病。屈原①故里秭归县一个端午三次过: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、艾蒿,饮雄黄酒;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;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,亲友团聚。黄石市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,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,整个活动历时40天,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。汨罗江畔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,十五结束。人们除了办盛宴、吃粽子、插艾挂葛、喝雄黄酒、赛龙舟外,还有雕龙头、偷神木、唱赞词、龙舟下水、龙头上红、朝庙、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。苏州市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②,吃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菖蒲、佩戴香包、贴端午节符剪纸、悬钟馗像、喝雄黄酒为其主要习俗。【注释】①屈原: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。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。对楚国忠贞不渝,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,自沉于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主要作品有《离》《九歌》等。②伍子胥:楚国人,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辅佐吴王,为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立下大功。但后来吴王听信谗言,令其自杀。伍子胥作为苏州古城的缔造者,在苏州人民的心目中,具有崇高的地位。【材料二】。 “竞渡深悲千载冤,忠魂一去讵①能还。 国亡身殒②今何有,只留离在世间。”北宋诗人张耒(lěi)的这首《和端午》写了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,既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,又流露出对屈原由衷的崇敬之情。施耐庵在《水浒传》第十二回中用一首诗来表现端午节的民俗:“但见盆栽绿艾,瓶插红榴。水晶帘卷虾须,锦绣屏开孔雀。菖蒲切玉,佳人笑捧紫霞杯;角黍③堆银,美女高擎青玉案。食烹异品,果献时新。葵扇风中,奏一派声清韵美;荷衣香里,出百般舞态娇姿。”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中也有描述端午节的内容。现代作家沈从文在《边城》中也描写了边城端午节划船比赛的热闹场面:“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,一个带头的,一个鼓手,一个锣手。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,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,把船向前划去。(带头的)坐在船头上,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,手上拿两支小令旗,左右挥动,指挥船只的进退。擂鼓打锣的,多坐在船只的中部,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,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。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,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,鼓声如雷鸣,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,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。”通过这些古今文学作品中对于端午节的描述,我们可以了解

相关推荐: